背后的电池仓

造型上来看还是挺不错,有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

重量上来说也是比较美好的

不过还是有一个事情比较怨念:“鳍”的表面处理使用了亮光漆面,刚刚拆包的时候看起来非常美好,稍微把玩一下就变成了指纹采集器。同样的,作为一个固定在后下叉的硬件,却使用了一个看起来容易被刮花的表面处理,不敢推测一段时间以后表面是否会布满划痕。

与同类产品相似,“鳍”也采用了磁铁感应的方式来工作。由于其特殊的安装位置,一个感应器能同时承担踏频计和码表的功能,总的来说还是挺不错的。由于行者是做APP出身的,因此“鳍”并没有表头,而是直接使用蓝牙连接行者APP来记录数据。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减轻车身的重量,对于减重党来说算是一大优势。辐条磁头使用了传统的螺丝夹紧固定方式,曲柄磁头则使用了3M胶+扎带的双重固定。对于铺装路骑行来说,这个固定强度应当可以放心使用了。除此之外,包装内还附赠了磁铁,以避免辐条磁头与“鳍”的距离过大无法感应到,算是一个比较贴心的设计。(小编偷懒把曲柄磁铁直接吸了上去,其实也是可以正常工作的。)

还有个事情也是小编想吐槽的……“鳍”的说明书上标称设备在唤醒时会有白色的LED灯闪烁。但在实际使用中,除非蹲下来仔细看,不然基本看不见,这个对于实际使用来说,并不是那么的方便。

静测的部分就到此为止了。下面我们来看这个产品的实际表现如何。

小编推着车来到楼下,掏出手机准备连接“鳍”开始装逼了。结果还没开始装逼呢,小编就先懵逼了。因为连不上,试了好多次都连不上。小编又去查官网,确认自己的锤子T2是蓝牙4.1的,于是小编又重复了七八次,终于连上了。后来小编又觉得,是不是手机的问题,于是厚着脸皮把主编的iPhone 6S借过来,结果一下就连上了。所以小编就觉得,这个设备的手机兼容性是否不是那么的好。那么如果开发部门不做改进的话,是否意味着个别用户的体验会打折呢?

连接“鳍”之前

连接“鳍”之后。界面的左上角有一个小小的“鳍”的标志。

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,在连接“鳍”之后,行者的APP增加了温度和踏频数据的采集。这算是独立硬件对手机APP功能的补足。

在“我的”-“智能设备”中可以搜索并连接“鳍”

在这里可以看到“鳍”采集的详细数据

轮径方面可以直接查表设置,再也不用专门去计算了。

未连接“鳍”时的数据

连接“鳍”以后的数据

从图表来看,“鳍”对于高度精度的提升可以用飞跃来形容。小编用于测试高度的路线是平路+盘山公路的组合,在缓上坡的路段上根本不可能出现短时间巨大变化的情况。“鳍”很好地修正了这方面的误差。海拔变化呈现为一条稳定平滑的线条,没有发生断崖式的变化。对于速度的修正也在图表中被很好地体现了出来。由此可见,“鳍”对于行者APP整体精度的提升作用还是比较大的。在APP与“鳍”的互相参照修正之后,得到的数据精度相信可以满足大部分训练级用户的需求了。

踏频方面,由于行者APP本身并不能检测踏频,所以我们得到的是来自“鳍”的原始数据。从数据来看,最大113平均68,“鳍”达到了我们对它的预期。整体的图像变动也与实际相符。

iOS端的也可以看到“鳍”采集的踏频数据

最后总结性的评论。由于“鳍”必须与行者APP配套使用,因此小编认为“鳍”更多的像是一个辅助性的设备,用以提升行者APP的精度,然后采集一下踏频,当然,这个提升还是挺大的。对于休闲爱好的用户来说,提升的精度与采集的踏频是否重要,相对来说就见仁见智了。如果能赋予“鳍”更多不可替代的功能,是否能使这个产品更有价值呢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