谷子去了皮,就是小米。皮就是壳,谷壳是谷仁的外层衣服。当谷仁长到饱满成熟的时候,谷壳就可以脱去了。陕北农村,每一户人家院子里都有一盘石碾,那是用来碾谷子的。在石磙与石盘的反复碾压下谷壳与谷仁分离,分离的谷仁就是小米。

在陕北,每天甚至每餐都离不了小米。一早起来,人们先做一锅散面饭。在半稠半稀的小米饭中撒上面粉,一边撒一边搅,待米和面完全黏合在一起时,就可以出锅了。这样的饭耐饱,足够一个上午的消耗。中午时则要稠,蒸米饭、捞干饭、搅米团作主食,佐以炒菜、焖菜,这样一下午的体力就有了。到晚间再熬一锅小米粥,喝下去,不饱,不饿,正舒服。过节时,花样就更多了,小米油糕、小米窝头、小米锅巴、小米和饭……就连谷糠也可以发了酵做成米酒。来了亲戚,端上一碗米酒,甜腻腻的,却不醉人。

记住小米,陕北的老人们这样嘱告后辈。其实也忘不了。黄土高原、黄河流域,都是忘不了小米的。回溯历史,小米的种植历史极其悠久。

陕北有一个米脂县。据县志记载:“以地有米脂水,沃壤宜粟,而米汁淅之如脂,故以名。”一个县以“米”命名,从古至今不多见。据说,当地的小米粥,能撇出三层油,柔滑爽口,雅称“米脂油”。

上世纪三四十年代,一支革命队伍爬雪山过草地跋涉二万五千里来到这片土地,一批批热血青年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。他们唱着“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”,喝着南瓜小米稀粥,硬是用坚韧的革命意志战胜了一切。

有人说,陕北的小米就像陕北的人一样,不择地而生,不择肥而长,生命力强,保有内秀。这话不假。

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

声明:我们尊重原创并注明来源,本文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立即删除

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

声明:我们尊重原创并注明来源,本文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立即删除

好文推荐☞:榆林,藏不住了!令人惊叹的“秘密”都在这里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