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定陵博物馆)
十二龙九凤冠前部有八条金龙,下面有五条金凤,背部也有四条金龙,两侧各有二条金凤,全冠共有宝石121块,珍珠3588颗,每只凤的眼睛都用小红宝石镶嵌,共18块,整个凤冠总重2595克。
这是孝靖皇后的礼服冠,同期出土的三龙二凤冠是她的燕居冠。
(三龙二凤冠)
那什么是礼服冠、燕居冠呢?相信很多对古代服饰爱好者都知道答案,根据《宋史·舆服志》的记载,宋代后妃在受册或朝贺等隆重场合,都要按规定戴上凤冠。这标志着,宋代正式将凤冠确定为礼冠,并纳入冠服制度。
明代的凤冠承袭了宋代的制度,按照功能属性分为礼服冠和燕居冠,所谓礼服冠,就是皇后在受册、谒庙、朝会等重要场合时所佩戴的凤冠,要求庄重华丽,能够体现一国之母的风范。
而燕居冠,则更多在日常居所时佩戴,因此相对礼服冠的构造会简单一些。除了皇后外,其他内外命妇只能用翟冠,冠上不能缀龙凤,只能用珠翟、花钗来点缀。
那拥有这顶十二龙九凤冠的孝靖皇后,是不是享尽了天下女人的福气?事实恰恰相反,孝靖皇后命运非常悲惨。
据《明史》记载,孝靖皇后王氏最初只是慈宁宫中太后身边的一个侍女,在一次服侍万历皇帝时,被他临时宠幸,结果一次就有了身孕,但皇帝嫌弃宫女身份低下,不想承认。
后期因为体型变化,被太后发现,直到她生下皇长子朱常洛,才被册封为恭妃。
(孝靖皇后)
本就是随意宠幸的宫女,再加上身份低,所以万历皇帝对这对母子百般嫌弃,朝臣又想让他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,所以,皇帝对他们母女更是不待见。
但皇帝没有争过朝臣,最终朱常洛被册封为太子,可是,皇帝不高兴呀,所以他在郑贵妃的谗言下,不让太子母子相见,把王恭妃幽禁在景阳宫。终日不得外出的王恭妃,在思念儿子中哭瞎了双眼,含恨死去。
(景阳宫)
在她死亡的最后时刻,才得以见上儿子一面,去世时年仅四十七岁。可王恭妃死后,并没有及时下葬,她的棺椁停了整整十个月,才被万历皇帝想起来,最后也是草草下葬于天寿山陵区。
随后在群臣的要求下,万历皇帝才给王恭妃谥号为“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”。王恭妃这一生不得皇帝喜爱,就连死后也没有得到该有的尊重,纵然儿子是太子,她也没有享受到任何优待,最后更是母子分离、幽禁一生。
万历皇帝驾崩,朱常洛继位,可是他当了仅一个月的皇帝就去世了。由他的儿子朱由校继承皇位,史称明熹宗,他追封祖母也就是王恭妃为“孝靖皇太后”。
他将王恭妃的棺椁从原墓中迁出,与万历皇帝、孝端皇后合葬定陵,并追加十二龙九凤冠、三龙两凤冠作为陪葬品。
(定陵)
其实,以孝靖皇后的身份,她是不能拥有着顶十二龙九凤冠的,因为身份、地位和龙凤的数量是匹配的,这顶十二龙九凤冠,在龙凤的数量上,远远超过明初所定的最高等级,甚至比孝端皇后的九龙还要多,这明显不和规定。
可是,它还是出现在了孝靖皇后的墓中,也许,是明熹宗在不违反祖制的前提下,尽可能想给祖母死后莫大的哀荣。
(十二龙九凤冠局部)
这顶凤冠极尽奢华,镶嵌的宝石数量更是惊人,可那么这么多的宝石是从哪里来的呢?
研究人员采用便携拉曼光谱仪鉴定了部分宝石的种属,发现这些宝石的品质特征和我国出产的同类宝石特征并不相符,因此推测绝大多数都是从域外购买的。
从采购途径上说,在明朝前期郑和七下西洋,途经过几个古代重要的宝石出口地区,而其中的忽鲁谟厮国,也就是现在的波斯湾霍尔木兹,是当时东西方珠宝贸易的一大交易地。
而在万历中后期,光是采购宝石就花费白银一百二十八万两,由此可以推断凤冠上的珠宝大部分是从域外采买回来的,这顶凤冠仅宝石约价值十万两白银,由此可见其奢华程度。
(十二龙九凤冠局部)
除了宝石,这顶凤冠更珍贵之处在于精巧的工艺,尤其是点翠工艺更是精美绝伦。那什么是点翠工艺呢?
点翠就是在金、银底片上黏贴翠鸟的羽毛。凤冠在不同光线中,会呈现出焦月色、湖色、深藏青色等幻彩之光,再加上羽毛自然纹理,整个凤冠看起来富丽堂皇。
(十二龙九凤冠局部)
到了清朝末年,点翠工艺被取消了,因为这项工艺所采用的材料都来自翠鸟的羽毛,一只翠鸟只采用28根硬翠来使用,而且为了保证颜色的鲜艳度,要从活鸟身上取羽毛,翠鸟受到惊吓后,很快就会死去。
而一顶凤冠需使用的翠鸟羽毛多达上千根,需要死近万只翠鸟,因此,这个“残忍”的工艺就被禁止了。
(翠鸟)
孝靖皇后生前受尽委屈,饱受欺凌,在她薨逝九年后,终于在地下得享皇后礼遇,但可惜她早已无福享受。
但这一顶十二龙九凤凤冠却被留存下来,它的意义远远超过首饰的范畴,它体现了明代宫廷制作的精湛技艺,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,代表着泱泱大国的辉煌成就,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对于美的追求和对工艺的极致尊重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