纪念屈原

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,他热爱楚国,却换来君主的猜疑与贬谪,眼见楚国覆灭,楚原悲痛欲绝,投汩罗江而死。百姓们感念他对于祖国的忠诚,

于是划舟船找寻他的尸体,又将饭团等扔进水中,希望水里的鱼虾不要伤害他的身体。于是,赛龙舟、吃粽子发展成为纪念屈原的习俗。

端午节 · 历朝历代怎样过端午?

端午节自“恶日”、“恶月”衍生而来,自先秦开始,就有了庆祝端午节的仪式。此后,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。

先秦

战国时代,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“恶月”“恶日”。先秦时,南北风俗各异,《大戴礼》云:“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。”五月五日这天

古人五月采摘兰草,盛行以兰草汤沐浴、除毒之俗。

秦代两汉

秦汉时,国家统一,南北风俗融合,此时端午风俗主要是“避恶”。

魏晋南北朝

魏晋南北朝时期,由于战争频繁,人们饱尝战乱之苦,所以端午习俗最重要的即佩戴“辟兵缯”了。人们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、星辰、鸟兽之形状,上刺文绣、金缕,即叫辟兵缯,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。

隋唐时期

隋唐时,在前朝风俗的基础上,端午的风俗多演变为娱乐活动。此时,“恶日”不恶,充满了节日的欢乐。唐玄宗曾在端午节时,大宴群臣。而民间则赛龙舟十分盛行。

宋代

与汉魏时贴桃印辟邪不同,宋代避邪多贴天师符。南宋《岁时广记》记载,每到端午节,城里就有人画天师的像出售。还有人用泥巴做天师的塑像,放在门户上。与此同时,辽、金两国也非常重视端午。每逢此日,辽国皇帝要系长寿彩带,并赏赐君臣。金国要拜天、射柳、打马球等。

明清

明清时,端午又称“女儿节”。过节时,家家都把闺女打扮得美美的,戴上榴花,叫“女儿节”。出嫁的女儿还会在此时回家归宁。明清人贴天师符辟邪更甚,还有“五雷符”、“纸符”、“五毒符”、“五瑞符”等。

好了,端午来了

炎炎夏日,艾草衔香,

御草集祝大家

百邪不侵、端午安康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